2009年10月15日星期四

休假通知

亲爱的朋友们,我休假一个月,呆在北京,不能上这个网站,同时我也想远离计算机,所以快乐星期五要等我回来再继续了。

以柔。

女儿梦

注:昨天晚上我去看了舞剧红楼梦,很喜欢。更高兴的是我看懂舞蹈的语言了(前一阵子看到的都是分解动作)!回家的路上想起了两年前写的这篇。


两个月前的一个周末我去买花时,注意到了一束 alstroemerias 花的花蕾颜色和其他常见的有些不同,或许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这颜色,出于好奇,我就把她买下了,想要看看花开后会是什麽颜色。 第二天,第一朵花开了。当我第一眼看到那盛开的花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爱和感动。那花是非常娇嫩的粉色,花瓣的外圈是比较深的粉,花瓣的顶端带有一点新绿,粉色向着中间一点一点地淡下去, 花瓣上还有几星淡淡的浅斑,这花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少女粉嫩的,带着几点可爱的雀斑的,洋溢着青春的脸庞。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喜欢过粉色。我从小就喜欢蓝色。我也从来没有过一般女孩子所有的那些粉色的梦想。但是这花提醒了我,在那瞬间,我意识到我其实有很多的梦想,并且我正在一一地实现她们。有的梦是我少女时代都不敢想的,但是我正在脚踏实地地实践。看着这花,我爱不够这粉色,对我来说,这花和这颜色都太特别了,我于是给这花起了一个别名,叫做女儿梦。


我用了四枝女儿梦简单地插了一盆,另外的一枝星期一的早晨带了给我的朋友爱丽丝,虽然我很会猜别人喜欢什么颜色和什么花,但当我看到爱丽丝惊喜的表情时,我很开心我猜得那么准,女儿梦原来是爱丽丝最喜爱的颜色和最喜爱的花。

那以后的每个周末我去农夫市场时,我都会去那个花摊看一看,可再也没有看到女儿梦。家里的这一盆,我每天都忍不住地站在她面前看,每两天我就换一次水,小心地除去黄叶,再把根部剪掉一点,好让花的根颈可以吸饱水。女儿梦一定是明白我的心,四个星期过去了,她们看起来还是很新鲜,娇艳。我把花器冲洗干净,配上了一些干树枝,重新插了一盆。我端详着那盆插花,不由得想到了冰雪刚融的山野,树枝还没有来得及发芽,春天就随着遍山漫野艳丽的山花来了。我给这盆插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生机无限”。


当天晚上,我把和女儿梦相关的事和我英文版快乐星期一的读者们分享了。第二天,在我的电子信箱里,有一封朋友爱丽丝写给我的电子邮件:

亲爱的以柔,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人们演奏古筝时,我就爱上了古筝。于是没有任何音乐背景的我鼓起勇气报名学习古筝。这个周末,我有机会独奏,我对我的演奏很满意,这是我的女儿梦成真。谢谢你的鼓励和友谊。

爱丽丝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有过梦想,我希望女儿梦把您的梦想带还给您,并希望您早日美梦成真。愿您喜爱这两张插花照片,并有一个快乐的星期三。

以花系友,
以柔。

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一叶知秋

前言:这是两年前的十月七日写的,最近几天也有秋天到了的感觉,所以就想到把这篇放上来。

上个星期三傍晚下班回到家,打开邮箱,有一封从日本寄来给我的信。看着信封上的英文地址和姓名我想不起来这个寄信人。进到家里,我就马上迫不及待地剪开了信。

先从信封中掉出来的是一片日本枫的干枫叶。我接着把信抽出来,其实那是一张精美的用日本画风景装饰的卡片。卡片中夹着一张像是从杂志上剪下的秋天的日本庭院风景还有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是大朵、大朵的秋菊,另一张上是我,坐在电车的车厢里笑着,身旁放着我那黄色的双肩背。看着这张照片,我记起来了。

去年秋天我去日本参加完了世界插花大会后,我去了久保田一竹美术馆。久保田一竹美术馆坐落在富士山脚下的河口湖旁。从东京去要搭乘前往河口湖的电车。在东京的地铁站换乘电车时要上很多级台阶,我看到有一位年长的妇女正吃力地拖着一辆小车上台阶,我就赶紧跑了两步上前帮她。她很感激,我们一起把小车拖到了车厢里后,就很自然地坐在了一起。一路上我们用笔“交谈”,这也是我在日本旅行时和普通日本人交流的办法。在日本我很少遇到可以讲流利英文的人,所好日文中借用很多的汉字,用写汉字的方法交流很有效,大概可以互相明白意思。

原来这位女士名叫梅冈德子,是一位画日本画的画家。她家住东京,此行是去给父母扫墓。小车中带了各种祭品,其中有一些黄白两色的秋菊。我也告诉她我是参加完世界插花大会后,去河口湖旁的久保田一竹美术馆参观。我们“聊”了很多,写满了几页纸,交换着吃我们带的零食,没有带纪念品,她就把她自己包上系的幸运贝和幸运铃铛都解下来送给了我。那都是她自己编的。我把它们都栓在了我背的那个黄色的双肩背包上。时间过得飞快,她要比我先几站下车。急忙中我们交换地址,我给了她我的地址,她没有来得及给我她的,她比划着说会先写给我,这样我就有她的地址了。

回到美国后我还一直奇怪怎么没有收到她的信。在她这次寄来的卡片上,我又看到了她那熟悉和漂亮的手书。同样的,我又是根据汉字猜出了大意(我会把信在我老师有空时拿给她看,请老师帮我翻译)。

她说东京已经迎来了秋天,秋天让她想起了去年我们在电车上的相遇和交谈。她送给我一片东京的枫叶。她问我去年日本一行下来有何感想。同时她告诉我花道在秋天这个季节很活跃,在东京有很多的活动。

这封信和那一片枫叶带给了我关于秋天的回忆 。

这个星期六我插花课上的花材是柿子枝和日本枫,这两样是秋季很典型的东方花材,提醒我秋天也到了这里了。


希望您喜欢这插花,并有一个快乐的星期五。

以花系友,
以柔。
(2007.10.07)

There will be an English version soon.

月光下的舞

转眼又是一年,又一个中秋节到来了。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全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分食月饼,一起赏月。

印象中小时候过中秋爸爸从来都不在家。爸爸一年只有一个月探亲假,中秋节没有回来过。那时并不懂爸爸和妈妈中秋不能在一起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只是记得我们姐妹几个和姥姥、妈妈一起过的那些中秋节在我的记忆中很有节味。

提前很多天,姥姥就开始准备了。到过节的这一天,晚饭比平日吃得早,也丰盛很多。但是我们孩子们几乎在饭桌上坐不住,再好的菜也没有心思吃,草草地吃两口就放下筷子跑到院子里等了。待到姥姥收拾完了饭桌,就在院子里的藤子架下摆上桌子,开始一盘一盘地端出果品。先是四样水果,苹果、葡萄、石榴、还有梨。没有石榴时就用柿子。然后姥姥会拿出各式的月饼。传统的自来红、自来白的芯子里有冰糖渣,咬起来咯吱、咯吱地响,很好吃。还有现在已经很少见的提浆月饼。它的特点是面粉做的皮儿,没有放油。吃起来应该是松软,掉渣,就像馒头似的。但是大部分的月饼都是食品厂提前做出来的,我们买到家里时那月饼已经硬得和砖头没有什么区
别了。不过姥姥有办法,姥姥中秋早上先把提浆月饼蒸一下,然后放凉了,时间掌握得好,月饼吃起来和新烤出来的也没有什么两样。还有一种现在很少见的翻毛月饼。特点也是皮儿不一样。那皮儿是和老北京的槽子糕(蛋糕)一样的。当然还有苏式的稣皮月饼,和广式的。那时广式的月饼虽然贵点儿,但是没有现在这么贵。东西都上齐了后不能马上吃,一定要摆一下。到姥姥说可以吃时,我们都迫不及待了。眼巴眼望地围着姥姥,看姥姥切月饼,切水果。所有的东西都要分着吃,梨是不可以两人分的,一定要多人分。奇怪的是,平时也吃月饼和水果,但总没有八月十五晚上的好吃。

等到吃的差不多了,我们就开始缠姥姥,要姥姥讲“老话儿”。姥姥知道我们每年中秋晚上都爱听的是那同一段儿,但故意先不讲,东拉西扯地讲别的。直到我们说了许多好话央求后,姥姥才开始讲。

那一年的中秋节,姥姥和往年一样,张罗着过节的一应事项。到晚上吃好了团圆饭,祭月亮的果品也都摆好了,坐下来休息时姥姥开始肚子痛,不到一个时辰,妈妈就出生了。讲完以后,姥姥一定会说,你妈真是会挑时辰,从小就这么仁义、懂事。

这个讲老话儿的保留节目完了以后,全家一起赏月。我们姐妹几个轮流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唐诗、宋词。妈妈还会再教我们几段以前不会的。

小时候赏月时,看着月亮上的影子,常想那只捣药的玉兔是不是太累,大了一些,到了强说愁的年纪,想到更多的是仙女常娥的寂寞,虽然我自己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寂寞。再后来,自己有了一点人生经历,就几乎不敢看月亮了。那时觉得月光太清冷了,月光下,我的心冷得打寒战。
几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一次奇妙的难忘体验把这一切都改变了。记得我当时沐浴在月光下,感觉被包裹在月光的阴柔中,就像婴儿在母体的羊水中,月光温暖了我的心,也照亮了我的心。月光从此不再清冷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轮明月。

月亮自己并不发光,月亮反射太阳的光我们才看到美丽的月光。我心中有了一轮明月,我也应该把明月和他人分享。


两年前的这个中秋节插花我给它起名叫做《月光下的舞》,以此祝愿您们节日愉快,并有一个快乐的星期五。

以花系友,
以柔。
(本文初稿2007年中秋节)


附件 - 关于中秋:http://www.cctv.com/geography/mfms/20010626/186.html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 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
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 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 神话故事结合起, 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 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 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 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 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 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 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 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 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 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 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 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 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
人难以想 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 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 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 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 (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 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 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 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 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 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 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 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 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 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